版权信息

主管: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国内刊号:CN14- 1394/D

国际刊号:ISSN 2096-4595

邮发代号:22-670 


语种:中文

类别:综合

CN:14- 1394/D

ISSN:2096-4595

邮发代号:22-670


投稿邮箱:qyzlzz@qq.com

维普网全文收录


最新动态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发展路径探析

——以粤东地区为例

李晓婷 谢欣悦 陈然 余妙琼 庄佳仪 唐燕兰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潮州 521000)

 

摘要: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尚存一些问题:投入资金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村民建设主体缺失等。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牢筑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促进文化产业与乡风文明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粤东地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是实现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结合swot分析理论,深入调查粤东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归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粤东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特征,探析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发展路径,为广东省建设文明乡风,以及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现状的SWOT分析

本文结合SWOT分析方法,着眼于粤东地区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即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阅读相关文献及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对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如下:

(一)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优势

粤东地区是指广东省的东部地区,按广东省人民政府对该区域的划分,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五个城市,总面积约为3168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00万人。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

近年来,借助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以及美丽乡村等工程,粤东地区不断完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保障了农村村民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目前,广东省全省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921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全省也涌现“粤书吧”、智慧书房、读书驿站等1900多家新型阅读空间。[[1]]其中,文化站多设有展览、辅导培训等活动厅室,同时设置了图书室,上级区或市文化管理部门会不定期更新补充出版物,提高群众的文化幸福感。此外,许多村级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随后,各村社区抓住公园和广场建成之机,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增进了村民邻里之间的和谐。

2.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近年来,在各地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再加上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粤东也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切实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文化活动的质量。如2020年6月在汕头市,由市委宣传部、金平区委区政府主办,市文化发展中心(筹)、金平区委宣传部承办的“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多地村民前往小公园、老妈宫戏台、红亭戏台等观看演出。[[2]]这些演出以歌曲、舞蹈、小品以及潮剧优秀唱段、潮乐演奏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是是筑起粤东文化高地的一张靓丽名片。

3.文化传播媒介更新迅速

一方面,粤东地区的许多农村对原有的“村村通广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采取“有线+无线”互为备份的传输方式,实现各村的广播全网互联贯通,进一步巩固了基层宣传阵地,还提高了村民的应急能力,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各村政府利用“村村通广播”平台让村民及时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和有关动态,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了一张“防控网”。另一方面,随着粤东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增加,文化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经拥有智能通讯工具并且能进行熟练操作,再加上移动、电信和联通等通信网络在各村覆盖,村民们可以随时便捷地了解到国家的政策方针、时事热点等信息,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

4.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粤东地区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的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名胜有“八景”:滨江红棉、广场灯影、坊街亭韵、淡浮水墨、绿岛晴岚、桑浦禅泉、凤凰天池、柘林渔火。[[3]]这八景既有历史遗存,又有现代建筑,特色鲜明;又如民居和饮食都以客家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梅州市,围龙屋、客家菜等称得上是当地旅游的热门关注,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和雁鸣湖旅游区更是成为许多游客假期的好去处,同时叶剑英故居、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等纪念馆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5.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粤东地区的文化是极具特色的潮汕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包括潮汕工艺、潮剧潮乐、地方方言、潮汕物产和潮汕民俗等。潮剧是潮汕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与本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剧多反映潮汕的民俗文化,如《桃花过渡》中的拜神游神、《陈在王娘》中的元宵观灯等,贴近潮汕民众的生活,深受喜爱。除此以外,潮汕民间的剪纸、泥塑、花灯、嵌瓷等工艺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英歌舞、纸影戏、赛龙舟、营老爷、舞狮等潮汕民俗活动自成体系、驰名中外。

(二)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机遇

1.国家政策充分支持

200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乡风文明”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中。2006年将“乡风文明”纳入农村工作指标之一,明确“乡风文明”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要将乡风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建设与农村地区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4]]同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2018年初发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5]],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2.“互联网+”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65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人,增长率为6.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6]]”这些数据说明,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成为了“网民”。因此,“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进行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大契机。

(三)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劣势

粤东地区的一些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本村及附近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再加上家庭条件较差,很多村民没有机会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总体文化素质偏低。与此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势必会想获得更加有优势的工作岗位,尤其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阶段,他们有着来自家庭养老、抚育后代等多方压力,因此更愿意选择走出农村,外出打拼,这就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人才的“空心化”,多数中年干部虽然扎根基层多年,但是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也比较保守。

(四)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威胁

随着经济的逐步推进,物质利益的诱惑正蚕食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比如有些潮人在经商或者行政中,存在任人唯亲而非唯贤的情况,社会亲情关系网无处不在,这虽然有利于集体团结,但同时导致人们缺乏正义感和道德感,不利于乡风文明的深入推进。而残留的落后思想也进一步繁衍出了许多陈规陋习,比如结婚嫁娶要算命问鬼神、传宗接代必须要生男孩以保持香火不断等。

二、粤东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归因

(一)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虽然粤东地区绝大多数农村都在不断加大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重,但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再加上融资渠道单一,更容易造成后期文化建设资金紧缺。走访调查时,一名村干部说,即使有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大部分也会先用到当地的经济或者社会建设,再加上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较难保证资金得到专用。这样一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修缮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许多年久失修的文化基础设施也无人问津,形同虚设,使得乡风文明建设事业失去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育资源缺乏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7]]”几年来,义务教育不断在全国各地普及,农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但从总体上看,城乡差距明显。比如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尤其是诸如化学、物理等理科类型的课程,在农村教学的实验操作上由于教学设备和器材不完备,大多时候都只能通过课本的抽象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许多农村学校由于教学待遇和教学环境相较于发达城市而言较差,更是难以吸引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群众,这就体现了农村教育滞后带给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尤其是各乡村干部,更应该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粤东部分落后地区的基层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流失以及缺乏人才引入的情况下,领导干部班子大部分为本村村民,其中一些自身的综合素质比较弱,文化水平不够导致对于上级文件的解读不够,不利于一些政策的落实;甚至有些领导干部思想腐朽,保留着传统的官僚主义,形式作风严重,常常出现提供的精神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农民真实需要的情况。

(四)村民建设主体地位缺失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给村民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进一步导致农民在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缺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投身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强,缺乏主体意识。当地农村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对激发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村民,如果再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投身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会加大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

三、粤东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探析

(一)牢筑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1.促进文化产业与乡风文明协调发展

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用粤东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如潮汕和客家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点,以及当地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风土人情资源,打造集生产与销售、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业,同时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研发地方特色文创品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各地自身发展规律,扬长补短,善待生态环境,循环使用资源,建立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比重,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专项经费的占比,规范对各项经费的科学预算、合理使用和监督管理,对于必要的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活动采取特事特办的方法,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资金来源不能只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要广开渠道,通过优惠政策和相对宽松的准入门槛,吸引年轻人才和外流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联合乡贤和当地企业的力量,或者号召村民自发捐助各项活动,共同支持乡风文明建设。

(二)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

1.发挥党员带领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要明确党的领导主体地位,建设完善并严格监督乡村党组织。基层的党组织不仅仅要自我发展,还要调动起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党员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意识并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要完善基层监督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落实体系,构造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出现各级部门推诿工作的情况,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

2.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

基层政府干部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人,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基层干部要提高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转变只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乡风文明建设的错误思想。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㡰农村乡风文建设的相关文件,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提供外出学习机会等,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中学习,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育力度,强化基层干部对政策文件的解读能力和执行力。

3.健全相关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年轻化建设,依靠强有力的政策,吸引更多拥有乡土热情的年轻人才精英回乡建设。同时也要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把乡风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放入干部考核选拔的评价中,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调动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对于没有严格执行工作的懒政怠政、贪污腐败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和批判,并完善群众监督机制,拓宽群众反映渠道,增强群众监督力量,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三)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

要想让村民们更好地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就必须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注入,加强思想、精神的建设,让每一位村民深刻意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对此,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当地政府应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扶持当地教育,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农村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减少辍学率,提高新一代即未来参与建设中新生力量的文化水平。只有切实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短板,才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农民思想觉悟

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自觉将道德思想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进而推进公共道德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老年人歌唱比赛、老年运动会、棋艺比赛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诸如老年人协会,棋牌协会,歌舞协会等民间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加大对党和国家关于民生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1]图书馆博物馆里过大年,留粤享受丰盛文化盛宴[EB/OL].2021.02.16.[2021.12.15].

https://www.360kuai.com/pc/9852851a7167c194e?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杨舒佳,方淦明,袁笙.市民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打造文明城市靓丽新名片 “戏亭印象”[J].汕头融媒,2020,(7):1.

[3]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吕东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2:3.

[5]梅立润.乡村振兴研究如何深化——基于十九大以来的文献观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04):178-188.

[6]徐莉,张冉,李姜燕,高雅斌.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9(03):34-35.

[7]杨兆山,张海波,宋强.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表征与中国表达——基于对习近平同志教育讲话的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74-179.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7.06.032.

 

 

 

 

 


上一篇:区域治理杂志范文: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
下一篇:科技赋能视角下的网格化治理科技赋能视角下
版权信息

主管: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国内刊号:CN14- 1394/D

国际刊号:ISSN 2096-4595

邮发代号:22-670 


语种:中文

类别:综合

CN:14- 1394/D

ISSN:2096-4595

邮发代号:22-670


投稿邮箱:qyzlzz@qq.com

维普网全文收录


最新动态
论文范文

区域治理杂志范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发展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发展路径探析

——以粤东地区为例

李晓婷 谢欣悦 陈然 余妙琼 庄佳仪 唐燕兰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潮州 521000)

 

摘要: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尚存一些问题:投入资金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村民建设主体缺失等。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牢筑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促进文化产业与乡风文明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粤东地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是实现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结合swot分析理论,深入调查粤东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归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粤东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特征,探析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发展路径,为广东省建设文明乡风,以及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现状的SWOT分析

本文结合SWOT分析方法,着眼于粤东地区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即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阅读相关文献及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对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如下:

(一)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优势

粤东地区是指广东省的东部地区,按广东省人民政府对该区域的划分,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五个城市,总面积约为3168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00万人。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

近年来,借助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以及美丽乡村等工程,粤东地区不断完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保障了农村村民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目前,广东省全省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921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全省也涌现“粤书吧”、智慧书房、读书驿站等1900多家新型阅读空间。[[1]]其中,文化站多设有展览、辅导培训等活动厅室,同时设置了图书室,上级区或市文化管理部门会不定期更新补充出版物,提高群众的文化幸福感。此外,许多村级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随后,各村社区抓住公园和广场建成之机,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增进了村民邻里之间的和谐。

2.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近年来,在各地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再加上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粤东也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切实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文化活动的质量。如2020年6月在汕头市,由市委宣传部、金平区委区政府主办,市文化发展中心(筹)、金平区委宣传部承办的“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多地村民前往小公园、老妈宫戏台、红亭戏台等观看演出。[[2]]这些演出以歌曲、舞蹈、小品以及潮剧优秀唱段、潮乐演奏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是是筑起粤东文化高地的一张靓丽名片。

3.文化传播媒介更新迅速

一方面,粤东地区的许多农村对原有的“村村通广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采取“有线+无线”互为备份的传输方式,实现各村的广播全网互联贯通,进一步巩固了基层宣传阵地,还提高了村民的应急能力,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各村政府利用“村村通广播”平台让村民及时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和有关动态,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了一张“防控网”。另一方面,随着粤东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增加,文化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经拥有智能通讯工具并且能进行熟练操作,再加上移动、电信和联通等通信网络在各村覆盖,村民们可以随时便捷地了解到国家的政策方针、时事热点等信息,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

4.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粤东地区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的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名胜有“八景”:滨江红棉、广场灯影、坊街亭韵、淡浮水墨、绿岛晴岚、桑浦禅泉、凤凰天池、柘林渔火。[[3]]这八景既有历史遗存,又有现代建筑,特色鲜明;又如民居和饮食都以客家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梅州市,围龙屋、客家菜等称得上是当地旅游的热门关注,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和雁鸣湖旅游区更是成为许多游客假期的好去处,同时叶剑英故居、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等纪念馆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5.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粤东地区的文化是极具特色的潮汕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包括潮汕工艺、潮剧潮乐、地方方言、潮汕物产和潮汕民俗等。潮剧是潮汕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与本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剧多反映潮汕的民俗文化,如《桃花过渡》中的拜神游神、《陈在王娘》中的元宵观灯等,贴近潮汕民众的生活,深受喜爱。除此以外,潮汕民间的剪纸、泥塑、花灯、嵌瓷等工艺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英歌舞、纸影戏、赛龙舟、营老爷、舞狮等潮汕民俗活动自成体系、驰名中外。

(二)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机遇

1.国家政策充分支持

200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乡风文明”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中。2006年将“乡风文明”纳入农村工作指标之一,明确“乡风文明”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要将乡风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建设与农村地区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4]]同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2018年初发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5]],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2.“互联网+”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65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人,增长率为6.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6]]”这些数据说明,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成为了“网民”。因此,“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进行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大契机。

(三)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劣势

粤东地区的一些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本村及附近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再加上家庭条件较差,很多村民没有机会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总体文化素质偏低。与此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势必会想获得更加有优势的工作岗位,尤其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阶段,他们有着来自家庭养老、抚育后代等多方压力,因此更愿意选择走出农村,外出打拼,这就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人才的“空心化”,多数中年干部虽然扎根基层多年,但是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也比较保守。

(四)粤东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威胁

随着经济的逐步推进,物质利益的诱惑正蚕食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比如有些潮人在经商或者行政中,存在任人唯亲而非唯贤的情况,社会亲情关系网无处不在,这虽然有利于集体团结,但同时导致人们缺乏正义感和道德感,不利于乡风文明的深入推进。而残留的落后思想也进一步繁衍出了许多陈规陋习,比如结婚嫁娶要算命问鬼神、传宗接代必须要生男孩以保持香火不断等。

二、粤东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归因

(一)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虽然粤东地区绝大多数农村都在不断加大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重,但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再加上融资渠道单一,更容易造成后期文化建设资金紧缺。走访调查时,一名村干部说,即使有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大部分也会先用到当地的经济或者社会建设,再加上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较难保证资金得到专用。这样一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修缮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许多年久失修的文化基础设施也无人问津,形同虚设,使得乡风文明建设事业失去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育资源缺乏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7]]”几年来,义务教育不断在全国各地普及,农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但从总体上看,城乡差距明显。比如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尤其是诸如化学、物理等理科类型的课程,在农村教学的实验操作上由于教学设备和器材不完备,大多时候都只能通过课本的抽象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许多农村学校由于教学待遇和教学环境相较于发达城市而言较差,更是难以吸引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群众,这就体现了农村教育滞后带给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尤其是各乡村干部,更应该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粤东部分落后地区的基层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流失以及缺乏人才引入的情况下,领导干部班子大部分为本村村民,其中一些自身的综合素质比较弱,文化水平不够导致对于上级文件的解读不够,不利于一些政策的落实;甚至有些领导干部思想腐朽,保留着传统的官僚主义,形式作风严重,常常出现提供的精神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农民真实需要的情况。

(四)村民建设主体地位缺失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给村民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进一步导致农民在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缺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投身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强,缺乏主体意识。当地农村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对激发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村民,如果再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投身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会加大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

三、粤东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探析

(一)牢筑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1.促进文化产业与乡风文明协调发展

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用粤东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如潮汕和客家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点,以及当地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风土人情资源,打造集生产与销售、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业,同时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研发地方特色文创品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各地自身发展规律,扬长补短,善待生态环境,循环使用资源,建立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比重,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专项经费的占比,规范对各项经费的科学预算、合理使用和监督管理,对于必要的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活动采取特事特办的方法,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资金来源不能只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要广开渠道,通过优惠政策和相对宽松的准入门槛,吸引年轻人才和外流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联合乡贤和当地企业的力量,或者号召村民自发捐助各项活动,共同支持乡风文明建设。

(二)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

1.发挥党员带领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要明确党的领导主体地位,建设完善并严格监督乡村党组织。基层的党组织不仅仅要自我发展,还要调动起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党员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意识并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要完善基层监督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落实体系,构造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出现各级部门推诿工作的情况,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

2.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

基层政府干部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人,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基层干部要提高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转变只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乡风文明建设的错误思想。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㡰农村乡风文建设的相关文件,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提供外出学习机会等,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中学习,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育力度,强化基层干部对政策文件的解读能力和执行力。

3.健全相关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年轻化建设,依靠强有力的政策,吸引更多拥有乡土热情的年轻人才精英回乡建设。同时也要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把乡风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放入干部考核选拔的评价中,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调动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对于没有严格执行工作的懒政怠政、贪污腐败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和批判,并完善群众监督机制,拓宽群众反映渠道,增强群众监督力量,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三)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

要想让村民们更好地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就必须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注入,加强思想、精神的建设,让每一位村民深刻意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对此,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当地政府应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扶持当地教育,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农村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减少辍学率,提高新一代即未来参与建设中新生力量的文化水平。只有切实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短板,才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农民思想觉悟

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自觉将道德思想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进而推进公共道德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老年人歌唱比赛、老年运动会、棋艺比赛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诸如老年人协会,棋牌协会,歌舞协会等民间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加大对党和国家关于民生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1]图书馆博物馆里过大年,留粤享受丰盛文化盛宴[EB/OL].2021.02.16.[2021.12.15].

https://www.360kuai.com/pc/9852851a7167c194e?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杨舒佳,方淦明,袁笙.市民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打造文明城市靓丽新名片 “戏亭印象”[J].汕头融媒,2020,(7):1.

[3]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吕东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2:3.

[5]梅立润.乡村振兴研究如何深化——基于十九大以来的文献观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04):178-188.

[6]徐莉,张冉,李姜燕,高雅斌.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9(03):34-35.

[7]杨兆山,张海波,宋强.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表征与中国表达——基于对习近平同志教育讲话的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74-179.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7.06.032.